2009年5月8日 星期五

Google Voice (Referance)

免費電話 Google Voice
from wikipedia & google:
Google Voice (formerly GrandCentral) is a free Google-owned Internet service that uses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VoIP) to link customers’ phone numbers together.



then watch this:



申請使用 GrandCentral 的用戶,現在可以直接升級為 Google Voice 會員,方法很簡單,只要登入 GrandCentral 網頁,就會有導引頁面,整個過程不會超過一分鐘。

升級成 Google Voice 除保留 GrandCentral 原有的功能外,還新增了許多 Google Voice 的功能,例如有SMS、電話會議以及語音留言轉錄,最後一項功能,可以將朋友的語音留言轉換成電子郵件的文字,當然也可以選擇直接聽語音。

升級為 Google Voice 後,操作介面就類似 GMail,可以管理整合所有通話紀錄、語音留言、簡訊等紀錄。

另外,在升級後,原本使用 GrandCentral 時,從美國 DID 電話撥入時,受話方會先聽到一段語音,必須按 1 才可以接聽來電,現在好像可以取消這惱人功能。

Google Voice 還有很多好玩的功能,而且都是免費的,詳細資訊請自行前往 https://www.google.com/voice/about#

相關連結:
GrandCentral http://www.grandcentral.com/
Google Voice https://www.google.com/voice/


Google Voice Designed to Block Phone Spam

Voice features - More cool things you can do with Google Voice
Features_thumb3




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低獲利與高人氣型態應該被改變--Web2.0

Web 2.0困境:人氣破表 卻賺不到錢 (ZDNet)


看到這篇新聞,不由得替2.0業者捏把冷汗。
web2.0 的迷思一直是存在,對於無法結合民生必需或實體產品的網站服務提供者想長久經營的挑戰是非常高的。
如果透過web提供的服務一直建立在虛擬行為上,能創造出的獲利模式非常有限。

當初毅然離開網路業時認為,2.0 將很快步入1.0 後塵─泡沫化。在個人淺見中,web該被強調的應該是網際網路的使用特性,而不在於流量與知名度的炒作。記早先友人提過,經營網路廣告是條天堂路,相信目前轉型到數位化廣告人對此都有非常深的體會,網路廣告比創意、比流量,辛苦提案與執行過程不比傳統媒體輕鬆,但價格相對比起傳統媒體卻低很多。再看非主流網站想立足於網路業,除掉EC平台外,多朝賣廣告、抽傭以及網站會員會費為獲利來源。但非主流網站賣廣告面臨到的問題有:
1. 流量:比不上大型網站。
2. 創意:辛苦提案仍舊輸給賣腦袋的廣告創意人。
3. 收會費:苦於使用者付費習慣不普及,願意付錢換空間與流量的人少之又少。據了解,台灣社群付費比例約在兩年前不超過總會員數5%。

廣告主是聰明的,高Pageview的迷思隨著技術的發展,不再是網路廣告成效的保證。於是出現了有效可以評量的網路行銷手法,像是seo、content match、blogger...etc. 但畢竟光靠網路行銷、網路廣告的服務提供,仍然養不起這數以千計想以小搏大的網站,只好看著她們一個個高樓平地起。這些都一再說明,目前web的獲利模式需要被突破,網路的使用習慣也應該要被改變。

下一波的網路服務提供及使用者行為應該被革命。主流不應是網路風花雪月文章發表,也不應是搞笑有趣的funny video... ,或是意見領袖領導的社群操作。結合固網、行動、網際網路的特性配合硬體提供服務,才能與民生必需緊密結合。可望打破 "網路阿宅沒錢付 " 的窘境。

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

The Marketing Theory of 4Ps and 4Cs

4Ps(產品、價格、管道、促銷)行銷策略
自20世紀50年代末由JeromeMcCarthy提出以來,對市場行銷理論和實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被行銷經理們奉為行銷理論中的經典。而且,如何在4Ps理論指導下實現行銷組合,實際上也是公司市場行銷的基本運營方法。

4P指代的是Product(產品)、Price(價格)、Place(地點,即分銷,或曰管道)和Promotion(促銷)四個英文單詞。這一理論認為,如果一個行銷組合中包括合適的產品,合適的價格,合適的分銷策略,和合適的促銷策略,那麼這將是一個成功的行銷組合,企業的行銷目標也可以藉以實現。

但是簡潔也常常意味著有所遺漏。這就像一件考究的中式長袍,誰都能穿,但不是誰穿著都合身。如同一位歐洲學者/諮詢顧問所言,"行銷組合的4Ps模型被廣泛接受的原因,恐怕並非由於其普適性,而在於它是一個優美的理論。






4Cs:4Ps的挑戰者
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媒介傳播速度越來越快,4Ps理論越來越受到挑戰。到80年代,美國勞特朋針對4P存在的問題提出了4Cs行銷理論:
4C分別指代Customer(顧客)、Cost(成本)、Convenience(便利)和Communication(溝通)

1.Customer(顧客)主要指顧客的需求
企業必須首先瞭解和研究顧客,根據顧客的需求來提供產品。同時,企業提供的不僅僅是產品和服務,更重要的是由此產生的客戶價值(CustomerValue)。
2.Cost(成本)不單是企業的生產成本,或者說4P中的Price(價格)
它還包括顧客的購買成本,同時也意味著產品定價的理想情況,應該是既低於顧客的心理價格,亦能夠讓企業有所盈利。此外,這中間的顧客購買成本不僅包括其貨幣支出,還包括其為此耗費的時間,體力和精力消耗,以及購買風險。
3.Convenience(便利),即所謂為顧客提供最大的購物和使用便利
4C理論強調企業在制訂分銷策略時,要更多的考慮顧客的方便,而不是企業自己方便。要通過好的售前、售中和售後服務來讓顧客在購物的同時,也享受到了便利。便利是客戶價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Communication(溝通)則被用以取代4P中對應的Promotion(促銷)
4C認為,企業應通過同顧客進行積極有效的雙向溝通,建立基於共同利益的新型企業/顧客關係。這不再是企業單向的促銷和勸導 顧客,而是在雙方的溝通中找到能同時實現各自目標的通途。

4Cs理論也留有遺憾。總起來看,4Cs行銷理論注重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與市場導向的4h相比,4Cs有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但從企業的行銷實踐和市場發展的趨勢看,4Cs依然存在以下不足:
  ◎4Cs是顧客導向,而市場經濟要求的是競爭導向,中國的企業行銷也已經轉向了市場競爭導向階段。顧客導向與市場競爭導向的本質區別是:前者看到的是新的顧客需求;後者不僅看到了需求,還更多地注意到了競爭對手,冷靜分析自身在競爭中的優、劣勢並採取相應的策略,在競爭中求發展。
  ◎4Cs理論雖然已融入行銷策略和行為中,但企業行銷又會在新的層次上同一化。不同企業至多是個程度的差距問題,並不能形成行銷個性或行銷特色,不能形成行銷優勢,保證企業顧客份額的穩定性、積累性和發展性。
  ◎4Cs以顧客需求為導向,但顧客需求有個合理性問題。顧客總是希望品質好,價格低,特別是在價格上要求是無界限的。只看到滿足顧客需求的一面,企業必然付出更大的成本,久而久之,會影響企業的發展。所以從長遠看,企業經營要遵循雙贏的原則,這是4Cs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4Cs仍然沒有體現既贏得客戶,又長期地擁有客戶的關係行銷思想。沒有解決滿足顧客需求的操作性問題,如提供集成解決方案、快速反應等。
  ◎ 4Cs總體上雖是4Ps的轉化和發展,但被動適應顧客需求的色彩較濃。根據市場的發展,需要從更高層次以更有效的方式在企業與顧客之間建立起有別于傳統的新型的主動性關係,如互動關係、雙贏關係、關聯關係等。


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

行銷市場顧客差異

所謂重度使用者的消費往往占銷售比重的絕大部分,80/20法則之說,意即20% 的主力顧客購買了80% 的產品量,這20% 的顧客即為「重度使用者」
由於新用戶開發不易,一般企業集中資源於最大的用戶群,但集此舉並非最佳方案,往往因此造成多數謬誤(majority fallacy)。若能巧妙運用市場區隔特性,則可依用戶習性在發展正確的產品特性、正確溝通訊息、選擇通路、以及決定適當定價...等策略。


大眾行銷(unsegmented, mass marketing)的銷售方式,可不考慮顧客需求差異,較能節省成本並將產品標準化。正常只需一種模型、模式或包裝,故在生產、通路、促銷等方面可達規模經濟。

市場區隔(market segmentation)未經區隔而大量行銷的方式想要吸引每個顧客上門,往往差強人意,或因而損失了部份特定族群市場。故市場區隔後有效利用分眾行銷,可提高另一未消費族群對產品接觸率。

許多服務業以顧客化(custom)一對一行銷(one-to-one marketing) 方式進行銷售或提供服務,顧客可消費所獲得的服務是確實需要的,但行銷成本相對高出甚多。

市場區隔
市場區隔market segmentation (或顧客區隔 customer segmentation)是指將多性質的共同市場,依特性區分為消費群較小的子市場。區分的方式有許多種,但邏輯相同。最基本的區分方式是依用戶對產品或服務需求的區別。(例:企業用戶、一般用戶)

目標市場(target market)的介定,可讓行銷單位依特定目標來進行行銷組合。

顧客差異
地理變數
- 明顯的地理變數區隔可分為國內國外市場,不同國籍的人有不同的偏好、需求行為等。
- 政治的界線也是另一個區隔。
- 郵遞區號是郵寄業者常用的市場區隔基礎。
- 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使用軟體將人口統計資訊與地區資訊。

人口統計區隔變數(demographic segmentation variables)包含性別、收入、年齡、婚姻狀況、家庭生命週期、種族等。

生活型態與心理變數常用於區隔市場,生活型態是個人對其生活目標之追尋,反應在其如何支配時間與金錢。相似於地理變數對人口統計變數之增加資訊,心理變數也可針對人口統計變數提供更豐富的資訊。

行為型態(behavioral patterns)
個別消費者有不同的行為型態,需注意這些消費通路(consumption channel)的偏好,以滿足各市場的需求。消費者的最近購買產品時間、頻率、金額(RFM)等資料也會影響他們對互補品之需求。為界定利益區隔(benefit segments),行銷應蒐集顧客期望及需求相關資訊。

六度分隔理論- 網路發表整理


from wikipedia

小世界現象(又稱小世界效應)假設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識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間人就能建立起聯繫。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後來1967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1933年1984年)根據這概念做過一次連鎖信實驗,嘗試證明平均只需六個人就可以聯繫任何兩個互不相識的美國人。

可是,超過三十年來這個理論所謂的人際連繫網(例如上述的「世界上所有人」)仍然有所爭議。從論文發表至今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很少。不過,在應用層面方面卻很多,特別是保險傳銷業的從業員。現時在香港,一般保險經紀在完成交易之後,都會要求客戶提供一個至少五人的新名單。另外,早在1980年代初期,《讀者文摘》就已利用這理論,鼓勵訂戶向公司推薦其他潛在訂戶。


癮科技-小薑雜談:維基百科的六度分離

六度分離理論,之前在三月的文章中 曾經提過。當時是說在 MSN 中,最多只要透過 6.6 層的關系,就可以連繫到世界上任何一個 MSN 用戶。其實只要有一個足夠大的群體,群體間又相互有連結,都可以套用小世界理論,試著去分析。一位叫做 Stephen Dolan 的強人就想到可以把這個想法推到 Wikipedia 上一試 -- 英文版的 Wikipedia 有 246 萬多篇的文章,文章跟文章之間又都有連結,正好來實驗從一篇文章到另一篇文章須要經過多少個連結

Stephen 的資料取得於 3/3/2008,當時的 Wikipedia 資料庫一共有 2301486 篇文章,文章與文章之間一共有 55550003 個連結。並不是所有的文章間都是相連的 -- 最大的一組互連文章群是 2111480 篇文章,佔總文章數的 91% 強,但仍然有 9% 左右的 Wikipedia 文章是孤島 -- 沒有連出、連入文章,或是幾篇文章間自相互連,形成獨立在主群體之外的小文章群。在 Stephen 的資料裡,最大的小文章群不超過三篇文章。

意外的,(或是不意外的,看你怎麼看這件事),Wikipedia 小世界的中心,是 2007 這篇文章。從這裡出發前往和它相連的 2111479 篇文章,平均要點 3.45 個連結。最靠近「中心」的十篇文章,分別是 2007, Deaths in 2004(2004 年過逝的名人), 2006, 2004, List of accidents and incidents on commercial aircraft(商用飛機災難列表), Star Alliance destinations(這篇文章不見了 @@), 1990s, List of town tramway systems in North America(北美鄉鎮輕軌捷運列表), 20051967

如果不算無聊的年代、日期和列表的話,最靠近中心的「正規」文章是 United Kingdom(大不列真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俗稱英國),平均所須點擊數是 3.67 個。緊接其後的是 Billie Jean King(嗄?)的 3.68 個,和 United States 的 3.69 個。小世界理論界的名人 Kevin Bacon(其實他也是無辜被掃到)平均要 3.98 個 click,而每天必上的 Engadget 要 4.23 次,還輸給大家心愛的 Veronica 姐姐(4.19 次)。

Wikipedia 裡平均從一篇文章連到另一篇文章(假設連得到的話)要 4.573 次點擊,但最長的一串連結要 70 多個 click。會這麼多的原因,是因為它是一長串無聊的小行星命名列表,而且要到達一頁(List of asteroids / 145701 - 145800)只有從前一頁(List_of_asteroids / 145601 - 145700)點 Next 連結才能到,所以才會變這麼長一串。

Stephen Dolan 還為自已的這個研究做了一個小遊戲(可以在這一頁的 中間部份找到),看看從任何一篇文章到另一篇文章的最短路徑是什麼。有些很直覺(Engadget -> MP3 -> Apple Inc.),有些不那麼直覺(Apple Inc. -> Aluminum -> Screw/Bolt ->Ikea),但通常有點道理。大家可以玩玩看,然後在回應裡貼出你所發現最長的連結串是什麼。小薑還沒有玩出要超過四個 click 的連結串 @@。(注意:這個遊戲只能輸入英文,而且要注意複義字。例如只打 "Apple" 的話,是水果的那個蘋果,要 Apple Inc. 才是賣電腦的蘋果)。


from MSN

六度理論在MSN
微軟的研究人員Jure Leskovec 和 Eric Horvitz[2]過濾2006年某個單一月份的MSN簡訊,利用一億八千萬名使用者的三百億通訊息進行比對,結果發現任何使用者只要透過平均6.6人就可以和全資料庫的一千八百億組配對產生關連。高達87%的使用者在7次以內可以產生關連。


癮科技-MSN 與六度分隔理論

MSN Messenger Map

六度分隔理論簡單的說,就透過六層「認識的人」,可以找到世界上任何一個人。換句話說,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可以是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 -- 包括你自已。這個理論一直以來都是都市傳說,因為即使數學上可以證明理論上是對的,但卻沒有辦法真的做實驗證明理論的真假。

微 軟利用從 MSN 收集來的資料(他們一再強調資料不涉及個人隱私),分析 2006 年六月時,2.4 億個 MSN 用戶所發送的 2550 億條訊息,尋找其中特定重複文字(例如搞笑影片的連結)在 MSN 裡頭傳播的情形,得出只要 6.6 層的關系就可以找到任何一個 MSN 使用者的結論。當然「任何一個 MSN 使用者」和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還是有段差距,但再加上別的 IM、電子郵件、甚至電話薄、蝸牛郵件,或許六度分隔理論是真的也說不定。


from Movie

【交錯效應】 證實了『六度分離理論』
(2008-08-19)
於9月5日上映的電影【交錯效應】幾位主要角色雖然彼此最初並不相識,但最終卻也在命運巧妙的安排下而連結在一起。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特殊連結關係,我們稱為『六度分離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英國《衛報》指出,對於一個擁有66億人口的世界來說,「六度分離理論」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理論,也就是說,在地球上,人與人之間產生聯繫只需要六個人。這聽起來非常奇怪,但科學研究發現,這的確是事實。

新華網引述《環球時報》報導,Microsoft(微軟)的研究人員通過檢查1.8億人之間的300億個電子信息後宣布,這個理論是成立的,因為我們都是被一個熟人鏈聯繫在一起的,只需 6個人的媒介,你就可以與地球上任何一個人產生聯繫。
這 個理論貫穿了由布蘭登費雪,安迪賈西亞以及凱文貝肯等等好萊塢巨星所主演的電影【交錯效應】,而片中主要演員之一的凱文貝肯,則是「六度分離理論」被應用 在電影明星關聯遊戲的關鍵人物。這是一群熱衷電影的人玩的遊戲,我們稱之為『凱文貝肯遊戲』。如果出題者給了兩個明星的名字,你就得用最少的「電影關係」 把這兩個人給串起來,舉個例子,題目:黃秋生與凱文貝肯,答案:黃秋生與布蘭登費雪-『神鬼傳奇3』,布蘭登費雪與凱文貝肯-『交錯效應』,這就表示凱文 貝肯與黃秋生之間的關係也是相互聯繫的。所以透過這樣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有的關係十分親密,有的則只是擦肩的路人,卻在 一條神秘的時間帶中深深影響著彼此的生命。

而這個遊戲的主角凱文貝肯對於以自己之名為世界上人類的聯繫中心則是感到無比的榮幸,他說:「剛開始聽到有人跟我講這個凱文貝肯遊戲時,原以為不會持久, 沒想到現在居然變成了一個傳奇,搞不好有人玩一玩這個遊戲之後,還能發現自己居然跟馬龍白蘭杜或是凱薩琳赫本有關呢!」對於拍過無數大小螢幕影片的凱文貝 肯來說,這無疑是一份最無上的光榮,他說:「世界上那麼多明星,卻只有我有機會以此為名,真的很幸運,這是一份很遼闊的概念,你不能買它,更不能賣它,也 絕對不能擁有它,因為這份概念是屬於全人類的!如果大家都能以六度分離理論將全人類連結在一起,那將會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很好,很強大」典故與由來

「很好,很強大」的最早出處

1#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這個詞在東西方有兩個不同的來源,在西方最早見於馬克思1845年2月寫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文中提到工人階級在興登、卡瓦侖切以及萊茵地區的 鬥爭說「ehr gut、sehr beeindruckend、sehr harmonisch」,德文直譯是:很好,很壯觀,很和諧。 意思和「很好,很強大」是一樣的。
在東方最早見於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的《**詞話》,**記裡有一段鴛鴦戲,情到深處女方高亢「甚好,甚強巨……」


2#偉大的毛主席的大字報:

  這兩個也許是真的存在的,也勉強可以算做「很好,很強大」最早的存在。但這兩個決不是「很好,很強大」流行起來的因素,只是這句話流行起來後不瞭解情況的網友刻意找的證據。



3#金瓶梅記
其中裡有一段鴛鴦戲,情到深處女方高亢「甚好,甚強巨……」
  ————《金瓶梅詞話》萬曆四十五年(1617)



4#大官的望遠鏡
曾經有個軍事演習,有個很高級的大官去參觀,然後用望遠鏡看戰場....
然後說了句。「很好,很強大。。」
結果被一個記者拍下來了,那個望遠鏡前面的蓋子都沒打開。。。就這樣....







「很好,很強大」多國語言版

  很好,很強大,很和諧(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
  Very Good ,Very Powerful、Very Harmonious (英美人民)
  Sehr gut,sehr beeindruckend、sehr harmonisch(德意志人民)
  Tres bon、tres formidable、tres harmonieux(法蘭西人民)
  Molto buon、molto arduo、molto armonioso(意大利人民)
  Очень хорошо、очень formidable、очень гармонично(俄羅斯人民)
  非常に、非常に強いよい、非常に調和した(日國)
  Muy bueno、muy fuerte、muy armonioso(西班牙人民)
  Muito bom、muito forte、muito Harmonious(葡萄牙人民)
  Zeer goed、zeer geweldig、zeer harmonisch (荷蘭人民)


毛澤東墨寶出處

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免費線上文件編輯器

digital home 有篇介紹如何使用google Doc功能的文章很有趣,更有趣的是 Google 開發了許多好玩的玩具,對於身陷M$ office毒癮無法自拔的使用者是一大佳音。

各家開發的免費線上編輯器,除功能較陽春外該有的都有,直接分享與即時連線的討論都能做到,滿足所有需要的一切。令人感興趣的是,究竟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讓過去斥資甚鉅的諸多產品獲得真正收益?


以下是digital home對google Doc介紹文:
不用再受限於軟體 免費線上文件編輯器
【文/侯皓及;圖/張晉瑞、侯皓及】

在外頭要用電腦打WORD文章,卻發現電腦沒有灌OFFICE軟體怎麼辦?匆匆趕了許久的文件,卻發現沒有裝在隨身碟帶出來,簡直糗斃了。現在只要有網路,即可使用免費的線上文件編輯器,再也不需為了沒有軟體和忘記帶檔案出門而困擾。

現在無論是學生還是上班族,應該都脫離不了用WORD打報告、EXCEL填寫表單、以及POWER POINT製作投影片,微軟OFFICE軟體也宛如業界指標,可說是除了作業系統外最重要的軟體不為過,沒有裝OFFICE軟體的電腦可說是非常不方便。 但很多時候出門在外,偏偏就是會遇到沒有裝OFFICE軟體的電腦,當要製作文件、修改檔案實在叫人困擾不已;或者是製作許久的文件檔案,卻沒有複製到隨 身碟、或是隨身碟根本忘了帶出門,此時更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隨著網路世界的發達,以及Web 2.0技術的成熟,線上文件編輯器便是很好的新概念,如同OFFICE軟體般的介面和使用方式,能輸出各種檔案類型下載回電腦使用,檔案也會自動儲存在網 路上,可看成為網路硬碟空間,只要有網路的環境即可隨時存取檔案的優勢,再也不用怕忘記攜帶檔案,可說是非常方便。

線上文件編輯器並具備跨平台的便利性,不受作業系統平台的限制,只要是IE、FireFox、Safari等常見瀏覽器皆能正常使用。看準 線上文件編輯器的方便和魅力,各種線上文件編輯器紛紛出籠,無論是功能超豐富的ZOHO、Thinkfree等線上服務外,Google以及微軟也都推出 線上文件編輯器加入戰局,Mac族也有iWork.com的線上服務,為的就是搶攻蓬勃發展的網路市場大餅,讓使用者有更多的豐富選擇。


主選單左側為資料夾以及項目選項,右側為各上傳以及新增檔案,上排功能列則有新增文件、上載、共用、刪除等功能選項
Google Docs

http://docs.google.com

Google Docs是併購軟體公司Upstartle的Writely、以及旗下Google Spreadsheets整合而成的網路服務,只要是擁有Google帳戶的使用者,無需申請即可立即使用。Google Docs提供文件、簡報、試算表、表格四種類型檔案,分別對應WORD、EXCEL、POWER POINT,表格則為製作問卷表單並可經由email傳送。Google Docs可對應支援微軟OFFICE和OpenOffice檔案類型,上傳以及新增製作文件,也可另存成各式檔案格式,除微軟OFFICE和 OpenOffice格式外,亦可選擇成HTML、PDF文件、文字檔等格式。Google Docs編輯文件時,會一直自動執行儲存的動作,確保不因意外關閉視窗等各式因素造成資料損失,並且提供離線編輯功能,也可同時被多個用戶共享,閱覽和編 輯;另外需注意的是檔案大小及容量皆有限制,例如嵌入圖片必須小於2MB、總共只能儲存5000份文件等規定。Google Docs執行文件功能以及網頁開啟速度,比起對手可說相當迅速,對電腦硬體的負擔也較小,但功能也較為簡潔;雖然Google文件功能及豐富度不及其他同 類型對手,但對於廣大的Google用戶而言非常方便,擁有Gmail、日曆、相片自家高度整合的方便性為其最大優勢。



ZOHO主選單最左側為各應用程式選項,點選Documents可設定資料夾分享,檔案列表可讀取、修改和設定分享
ZOHO

www.zoho.com

ZOHO被視為微軟和Google的一大競爭對手,使用AJAX技術並有強大的眾多功能,一共擁有12個線上OFFICE產品、以及數個工 具服務,形成豐富的產品線。除Writer文書編輯器、Sheet試算表、Show投影片製作三項OFFICE最基本功能,亦有Planner記事簿、 Creator線上表單製作、Note Book線上記事本、Chat線上聊天、Meeting線上會議、Mail線上郵件、Viewer線上文件閱讀器、Polls線上投票系統,還有特別的 Wiki並不是維基百科,是以所得及所見(WYSIWYG)編輯器進行編輯,讓使用者更容易發表文章。ZOHO皆能相容微軟OFFICE和Open Office、PDF等檔案格式,並且編輯過程中也會定時自動存檔,避免文件損毀等意外;此外編輯功能也非常豐富,直逼微軟OFFICE軟體。ZOHO支 援線上多人協同編輯,文件也可設定權限,供其他使用者讀取、修改。


My Office畫面簡潔乾淨,左側是資料夾選項,右側為儲存在線上的檔案,上方可選擇上傳檔案或是開新檔案
thinkfree Online

http://www.thinkfree.com/

Thinkfree為知名線上文件編輯網站,採用Java Applet與AJAX技術,同樣提供相當完整的文書編輯功能,最主要的Document、Spreadsheep、Presentation分別對應微 軟Office的Word、Excel、PowerPoint,也支援多種檔案格式上傳製作。特別的是Thinkfree提供了簡易及進階兩種編輯模式, 簡易模式是採用AJAX技術,開啟以及執行速度較快,但功能也較為陽春;進階模式則是採用Java Applet,載入時間較長,但擁有豐富功能,幾乎不輸給微軟OFFICE的功能。因為採用JAVA技術,第一次使用前必須下載安裝Java Runtime才可使用。ThinkFree除了文書處理與試算表外,並具有簡報製作功能,整體功能相較Google Docs都強大許多,但開啟的速度也較為偏慢。每位使用者擁有1GB的免費文件儲存空間。



各種工作範本內會遇設文件檔案及格式供使用,此外可使用上傳檔案或新增檔案,新增檔案會經由電腦的OFFICE開啟
Microsoft Office Live Workspace

http://workspace.officelive.com

Office Live Workspace擁有與自家OFFICE軟體的高度整合能力,可以在Office軟體直接開啟線上工作區檔案,也可直接將檔案存到線上工作區,可免去另 外開啟瀏覽器上傳、再進行檔案分享的動作;可儲存超過1,000個以上的Office文件,單一上傳檔案可以達到30MB。線上可直接預覽Word、 Excel、PowerPoint、JPG及PDF檔案,線上建立清單、聯絡人及記事功能,並能與電腦端的Outlook同步處理;工作區分享權限管理, 可設定被分享者編輯或是檢視權限。內建11個工作區範本,例如商務、家庭、學生等分類。Office Live Workspace不支援非自家OFFICE外之檔案格式,相容性比不上其他線上文件編輯器。



iWork.com上的檔案允許使用者留下註解,以及留言功能,並會按使用者、時間分類
iWork.com

http://www.apple.com/tw/iwork/iwork-dot-com/

上個月於MacWorld發表的iWork '09軟體,同時推出全新的iWork.com Public Beta服務,可透過網路分享iWork '09的Pages文書、Numbers試算表、以及Keynote簡報檔案。只需點按工具列的iWork.com按鈕,就能上傳文書、試算表、簡報檔案 到網站上,Mac OS X Mail則會發送專屬網址連結給邀請對象,收信人點按連結就能瀏覽文件,無論Mac或是PC用戶皆可讀取,並且檔案的版面、字體等都完全如同iWork上 所顯示。iWork.com可以留下註解和留言功能,閱覽者能夠對文書、試算表或簡報提出回應,註釋並會顯示在討論區中;留言也會標示時間、並以不同的顏 色顯示。iWork同時可上傳iWork、Microsoft Office、以及PDF檔案,並且文件管理功能可管理iWork文件開放分享的權限。

【詳見digitalhome 第116期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