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om wikipedia
小世界現象(又稱小世界效應)假設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識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間人就能建立起聯繫。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後來1967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1933年—1984年)根據這概念做過一次連鎖信實驗,嘗試證明平均只需六個人就可以聯繫任何兩個互不相識的美國人。
可是,超過三十年來這個理論所謂的人際連繫網(例如上述的「世界上所有人」)仍然有所爭議。從論文發表至今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很少。不過,在應用層面方面卻很多,特別是保險及傳銷業的從業員。現時在香港,一般保險經紀在完成交易之後,都會要求客戶提供一個至少五人的新名單。另外,早在1980年代初期,《讀者文摘》就已利用這理論,鼓勵訂戶向公司推薦其他潛在訂戶。
癮科技-小薑雜談:維基百科的六度分離
六度分離理論,之前在三月的文章中 曾經提過。當時是說在 MSN 中,最多只要透過 6.6 層的關系,就可以連繫到世界上任何一個 MSN 用戶。其實只要有一個足夠大的群體,群體間又相互有連結,都可以套用小世界理論,試著去分析。一位叫做 Stephen Dolan 的強人就想到可以把這個想法推到 Wikipedia 上一試 -- 英文版的 Wikipedia 有 246 萬多篇的文章,文章跟文章之間又都有連結,正好來實驗從一篇文章到另一篇文章須要經過多少個連結。
Stephen 的資料取得於 3/3/2008,當時的 Wikipedia 資料庫一共有 2301486 篇文章,文章與文章之間一共有 55550003 個連結。並不是所有的文章間都是相連的 -- 最大的一組互連文章群是 2111480 篇文章,佔總文章數的 91% 強,但仍然有 9% 左右的 Wikipedia 文章是孤島 -- 沒有連出、連入文章,或是幾篇文章間自相互連,形成獨立在主群體之外的小文章群。在 Stephen 的資料裡,最大的小文章群不超過三篇文章。
意外的,(或是不意外的,看你怎麼看這件事),Wikipedia 小世界的中心,是 2007 這篇文章。從這裡出發前往和它相連的 2111479 篇文章,平均要點 3.45 個連結。最靠近「中心」的十篇文章,分別是 2007, Deaths in 2004(2004 年過逝的名人), 2006, 2004, List of accidents and incidents on commercial aircraft(商用飛機災難列表), Star Alliance destinations(這篇文章不見了 @@), 1990s, List of town tramway systems in North America(北美鄉鎮輕軌捷運列表), 2005 和 1967。
如果不算無聊的年代、日期和列表的話,最靠近中心的「正規」文章是 United Kingdom(大不列真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俗稱英國),平均所須點擊數是 3.67 個。緊接其後的是 Billie Jean King(嗄?)的 3.68 個,和 United States 的 3.69 個。小世界理論界的名人 Kevin Bacon(其實他也是無辜被掃到)平均要 3.98 個 click,而每天必上的 Engadget 要 4.23 次,還輸給大家心愛的 Veronica 姐姐(4.19 次)。
Wikipedia 裡平均從一篇文章連到另一篇文章(假設連得到的話)要 4.573 次點擊,但最長的一串連結要 70 多個 click。會這麼多的原因,是因為它是一長串無聊的小行星命名列表,而且要到達一頁(List of asteroids / 145701 - 145800)只有從前一頁(List_of_asteroids / 145601 - 145700)點 Next 連結才能到,所以才會變這麼長一串。
Stephen Dolan 還為自已的這個研究做了一個小遊戲(可以在這一頁的 中間部份找到),看看從任何一篇文章到另一篇文章的最短路徑是什麼。有些很直覺(Engadget -> MP3 -> Apple Inc.),有些不那麼直覺(Apple Inc. -> Aluminum -> Screw/Bolt ->Ikea),但通常有點道理。大家可以玩玩看,然後在回應裡貼出你所發現最長的連結串是什麼。小薑還沒有玩出要超過四個 click 的連結串 @@。(注意:這個遊戲只能輸入英文,而且要注意複義字。例如只打 "Apple" 的話,是水果的那個蘋果,要 Apple Inc. 才是賣電腦的蘋果)。
from MSN
六度理論在MSN
微軟的研究人員Jure Leskovec 和 Eric Horvitz[2]過濾2006年某個單一月份的MSN簡訊,利用一億八千萬名使用者的三百億通訊息進行比對,結果發現任何使用者只要透過平均6.6人就可以和全資料庫的一千八百億組配對產生關連。高達87%的使用者在7次以內可以產生關連。
六度分隔理論簡單的說,就透過六層「認識的人」,可以找到世界上任何一個人。換句話說,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可以是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 -- 包括你自已。這個理論一直以來都是都市傳說,因為即使數學上可以證明理論上是對的,但卻沒有辦法真的做實驗證明理論的真假。
微 軟利用從 MSN 收集來的資料(他們一再強調資料不涉及個人隱私),分析 2006 年六月時,2.4 億個 MSN 用戶所發送的 2550 億條訊息,尋找其中特定重複文字(例如搞笑影片的連結)在 MSN 裡頭傳播的情形,得出只要 6.6 層的關系就可以找到任何一個 MSN 使用者的結論。當然「任何一個 MSN 使用者」和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還是有段差距,但再加上別的 IM、電子郵件、甚至電話薄、蝸牛郵件,或許六度分隔理論是真的也說不定。
from Movie
【交錯效應】 證實了『六度分離理論』(2008-08-19)
於9月5日上映的電影【交錯效應】幾位主要角色雖然彼此最初並不相識,但最終卻也在命運巧妙的安排下而連結在一起。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特殊連結關係,我們稱為『六度分離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英國《衛報》指出,對於一個擁有66億人口的世界來說,「六度分離理論」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理論,也就是說,在地球上,人與人之間產生聯繫只需要六個人。這聽起來非常奇怪,但科學研究發現,這的確是事實。
新華網引述《環球時報》報導,Microsoft(微軟)的研究人員通過檢查1.8億人之間的300億個電子信息後宣布,這個理論是成立的,因為我們都是被一個熟人鏈聯繫在一起的,只需 6個人的媒介,你就可以與地球上任何一個人產生聯繫。
這 個理論貫穿了由布蘭登費雪,安迪賈西亞以及凱文貝肯等等好萊塢巨星所主演的電影【交錯效應】,而片中主要演員之一的凱文貝肯,則是「六度分離理論」被應用 在電影明星關聯遊戲的關鍵人物。這是一群熱衷電影的人玩的遊戲,我們稱之為『凱文貝肯遊戲』。如果出題者給了兩個明星的名字,你就得用最少的「電影關係」 把這兩個人給串起來,舉個例子,題目:黃秋生與凱文貝肯,答案:黃秋生與布蘭登費雪-『神鬼傳奇3』,布蘭登費雪與凱文貝肯-『交錯效應』,這就表示凱文 貝肯與黃秋生之間的關係也是相互聯繫的。所以透過這樣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有的關係十分親密,有的則只是擦肩的路人,卻在 一條神秘的時間帶中深深影響著彼此的生命。
而這個遊戲的主角凱文貝肯對於以自己之名為世界上人類的聯繫中心則是感到無比的榮幸,他說:「剛開始聽到有人跟我講這個凱文貝肯遊戲時,原以為不會持久, 沒想到現在居然變成了一個傳奇,搞不好有人玩一玩這個遊戲之後,還能發現自己居然跟馬龍白蘭杜或是凱薩琳赫本有關呢!」對於拍過無數大小螢幕影片的凱文貝 肯來說,這無疑是一份最無上的光榮,他說:「世界上那麼多明星,卻只有我有機會以此為名,真的很幸運,這是一份很遼闊的概念,你不能買它,更不能賣它,也 絕對不能擁有它,因為這份概念是屬於全人類的!如果大家都能以六度分離理論將全人類連結在一起,那將會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